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东方的博客

真诚待友,相互往来,团结友爱!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尽力演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日志

 
 

【转载】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学会了必有大用处+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  

2017-05-05 23:41:32|  分类: 中医特别知识.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学会了必有大用处

                                             摘自《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

                   导读天人合一,中医治病之道通于天地之道,在天地间是四时五运流转的规律,在人体就是六经阴阳传变规律,本文作者以人迎气口诊脉法讲述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拔开思维中的谜雾,重归古人的中医经典思维,领会经典所传的“天地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

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

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

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王叔和:人迎与气口的位置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

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

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何为一盛、二盛、三盛

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

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

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

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

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

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

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

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

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

以高骨定关

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

判断阳病阴病

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

瑾查病人具体六经病变所在

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

@少阳

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

@太阳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

@阳明

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

@厥阴

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

@少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

@太阴

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

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以应用真武汤加减。

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

                                                                   2015-08-23 董雪峰 

怎样才能使得脉诊简单化和普遍化,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呢?

来自山东日照的陈国锋老师过来任之堂交流学习,同时给我们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有效的人迎寸口脉法。

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始终》:“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气血,必相称也。是谓平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为溢阴,溢阴为内关。人迎与脉口俱四盛以上,明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学会了必有大用处+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根据这一理论,用人迎脉(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处)和寸口脉(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的大小对比来指导临床,人迎和寸口脉大小相一致的,说明阴阳平调。人迎达于寸口一倍的,说明少阳之气太过,从少阳论治。人迎大于寸口两倍的,说明太阳之气太过,从太阳论治。人迎大于寸口三倍的,说明阳明之气太过,从阳明论治。

老师跟我们说:“人迎寸口脉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据此,老师借鉴了人迎寸口脉诊法,发明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到底是什么方法呢?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学会了必有大用处+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老师告诉我们,既然是上下阴阳的对比,那我们用三部脉中的寸脉和尺脉来对比也是一样的。因为寸脉在上为阳,尺脉在下为阴。老师把这个思路用来指导亢越脉的临床用药。在上越脉中,寸脉大于尺脉一倍,则从少阳论治。寸脉大于尺脉两倍,则从太阳论治。寸脉大于尺脉三倍,则从阳明论治。临床效果不错。

道法自然理解人迎寸口脉法

理论指导临床要用得好,就不能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问老师:“这种脉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老师解释说:“寸脉越比尺脉大,说明气机亢越就越利害。我们可以取象于自然来理解这个理论”。

“人体一身的阳气(温热之气和宣发之气)都来自于阳光。自然也一样。阳光照射大地,赋予大自然阳气。大自然通过树木、水和土把这阳气能保存起来利用”。

“而树木、水和土之中,封存阳气能力最弱的是树木,因为树木本身就以舒发阳气为特点,阳气在肝木之中,必须得到舒发,否则就会郁而化火。日常生活中,树木也是一烧就会着火。所以这肝木是最经不起火撩的。其次是水。人们平时都说水火不相容,其实是比较片面的。水火永远一体,就像阴阳互根一样。只是,我们中医所讲的“火”,指的是温热之气和宣发之气的总结,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火焰是不完全一样的,而中医所讲的“水”,指的是“火”的对立面,而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水。这一点,我们学中医的人要搞清楚。水涵养阳气的能力相当强。我们都知道,冬天寒风凛冽,但是井里的水相对于外面都还是暖的,可知,水里含有大量的阳气,是阳气主要的储存体。而土能伏火,能克制火的宣发之性。我们都知道土能克水,但是很多人都对土克水理解得不够透彻。要知道,土克水,指的是五行之水,也就是肾。土克水,不但能制约肾中水气,同时还能制约肾中阳气,不令其上亢。所以我们看到,平素脾胃好的人,吃辛辣的东西也不会上火。就是因为土能伏一身之火。从这个角度来说,土潜伏阳气的能力比水还强。所以,以前人们冬天都是睡在热土炕上取暖,从未见有泡在热水里取暖的,就是因为土比水更能控制热力的散发”。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学会了必有大用处+简单易学的人迎寸口脉法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

“总的来说,自然中阳气主要是由水来保存,由木来舒发,由土来降伏的。”人体也一样。心为火,为离卦,肾为水,为坎卦,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火是藏在水中的。肝为木,能将肾中阳气调动起来,燃烧为生命之火。胃气能降下气机,制约阳气的宣发,使得上下阴阳能够循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气机上亢,都是先由肝气舒发太过开始的,就像一年四季是从春天开始的一样。如果春天少阳之气舒发太过的话,木生火太过,则寸脉变大,肝木将肾水向上调动太多,则尺脉变小。这就是为什么说“寸脉大尺脉一倍,治从少阳”的道理。如果气机上亢进一步加重的话,水涵不住火了,肾气则会从足太阳膀胱经上越。就像如果夏天太阳太猛烈,则河里的水就会不断化为水蒸气向上走散一样。这个时候寸脉大于尺脉两倍,治从太阳。而气机上亢再继续加重,那么则连土也盖不住逆气了。就像秋天来了,气温没有下降变凉爽,反而还不断上升,这时候土地都会变干裂,连土里的水都会被抽干。这个时候寸脉大于尺脉三倍,治疗从阳明论治”。

“当然,这里说的寸脉大于尺脉多少倍,并不是绝对,只是一个程度的表达。至于怎么判断属于哪一种程度,就要靠临床经验的积累了”。老师补充道。

“话虽如此,那么治从少阳、太阳、阳明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我问老师。

一盛少阳之气太过,少阳胆火扰心,就会出现失眠多梦,这时候就可以用黄连温胆汤降胆火。二盛膀胱之气太过,气机逆于膀胱经,就会出现腰背、肩膀、脖子不舒服,这时候可以用桂附地黄丸或者济生肾气丸降逆补肾,使得肾气充盛,行其封藏之职,则膀胱逆气可平。三盛胃气不降,中焦不转,就会出现胃胀、胃痛,打嗝返酸等症状,这时候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来运转中焦,使得胃气能下降,逆气能平”。

  评论这张
 
阅读(2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